他感觉自己似乎也成为了这故事中的猴子一般,腾云驾雾,降妖除魔,好不厉害。·如!文+枉+ ~哽¢薪_最?筷_
于是,本能的一边听一边默记。
反复咀嚼背诵。
他也不知道记住这故事有何用,但就是喜欢,后来的一次乞讨,他为了吹牛,跟县城里的老乞丐讲述了这个事,没想到竟意外得到
了茶馆老板的注意,不仅给他送了很多吃食茶点,还让他给其他的客人们也讲述一遍这个故事。
那是他第一次知道知识的力量。
不是虚伪的什么当官坐宰,而是书中自有千钟粟的亲身体会。
于是,关于童启大师兄拜师的故事广为流传了起来,这一次,甚至远比之前童启拜师的事还要传播的更久一些。
大奉朝著名的修道之人清虚子,偶然路过伊川,在茶馆中听到了这事,驻足聆听。
越听,越是心惊。
因为里面许多修道的方式竟然比他们现在已知的还要专业!
别人听故事,那是听的热闹,可他们听的却是里面隐喻的内涵和方法,例如五行之气如何修,例如心猿的控制,例如避三灾等等,简直和他们派别很多失传已久的东西都高度达成了一致。*E′Z?晓,税¨惘/ ?更·鑫`蕞-全,
这华夏书院的山长,莫不是拜的我们祖师爷吧?!
【叮,声望值+206】
【叮,声望值+23】
【叮,声望值+34】
童启:???
这声望值怎么突然暴涨?
谁做了什么吗?难不成是我那群乖徒弟……在外宣传我了?
第12章 纯造谣
旬假过去,学生们开始陆陆续续回到书院,继续读书。
刘卜温和汪启元两位同学却突然请了假,说是要去趟府城。
童启没在意,简单问了几句,听说是家里有事,便批准了。
可谁知过了几日,河南府境内却骤然流传起一则民谣来。-6/邀¢看/书^惘. ^耕~鑫·蕞`全?
颇为耳熟。
继本叔站在安保室里,一字一句的跟童启转述着,小心翼翼。
“汪家绸缎庄,梦中神仙指,知府清如水,家产全捐之,神仙保佑在,大造化将至,知府喜眉开,民生得添彩……听说这句子都是从府城内传过来的,估摸着现如今整个县城应该都已经知晓了。”
童启:……
我勒个去,这硬拗的民谣风格,和我之前讲故事随手举例的那种类型好像啊?
原句是“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了娘啊……”
哪个人才改成了这种四五句啊!
还有,汪家绸缎庄?那不是汪启元家里吗?
发生什么事了?
他一个激灵清醒过来,赶紧让继本叔下山细细打探,这才知道自己的两个学生竟然偷偷背着他,干了一件大事!
原来,自县衙书簿联合权贵妄想吞并汪家绸缎庄,甚至抓了汪家家主,希望以此逼他们就范后,汪启元便和刘卜温连夜卷走了所有资产、布匹及合作方名单,然后一股脑全捐献给了河南府的知府大人——木奎盛。
用的便是家父梦中梦到了神仙,言说知府大人将来必有大造化,乃举世清官,值得追随,于是便想要沾沾福报,积累阴德这样的离奇理由。
谁料知府大人还真信了!
对方一贯贪财,在整个河南府那都是出了名的,闻此大喜。不仅接下了汪家所有资产,还特意书信一封以作嘉奖,嘱咐伊川县令章明浩要好好对待汪家。
此事被“民众”听说后,编作歌谣,大肆传播,瞬间吓坏了县衙典史,转头便添油加醋将其转告给了章县令。
章县令知晓自己家书簿胆子那么大,竟然敢联合当地权贵,陷害商人,用的还是“莫须有”之类的理由后,顿时怒不可遏,当场就将书簿隔了职、下了狱。
不仅无条件释放了汪家家主,还倒赔了他五十两银子,作为压惊。
这一役,汪家大获全胜,第一次书写了“舍得一身剐,敢把官员拉下马”的成功典范。
而作为搅弄核心事件的华夏书院弟子们,也由此声名大胜,在整个河南府权贵阶级中,彻底出了名!连带着童启的声望值,都直接上涨了快400多,不可谓不厉害!
童启几乎瞠目结舌听完的整个消息,顿时有种怀疑人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