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油灯下的实验室”。白天,他们对着图纸和那些简陋的材料反复试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从头再来。晚上,陆沉则会带着他们进入【虚拟实验室】,将白天的疑问和遇到的难题进行模拟分析,寻找解决方案。
“陆厂长,您看,这个……这个好像亮了!”一个深夜,实验室里突然爆发出林浩惊喜交加的叫声,声音都有些变调。
陆沉闻声赶去,只见林浩和几个助手围在一张桌子旁,桌上一个用各种“土法”零件拼凑起来的简陋玻璃管,在通上微弱的电流后,其内部一小截充当灯丝的金属细丝,正顽强地散发出微弱但清晰可见的红光!紧接着,用简易的测试仪器一测,虽然参数波动极大,极不稳定,但它确实表现出了微弱的放大效应!
“成功了!这是我们自己造出来的第一只二极管!”林浩激动得差点跳起来,镜片后的眼睛闪闪发光。
虽然这只二极管的性能比系统图纸上的标准参数差了十万八千里,寿命可能也只有几个小时,但它的诞生,却如同在漆黑的隧道中点亮了一盏明灯,标志着根据地在电子技术领域迈出了从无到有的关键一步!
有了第一只二极管,就有第二只,第三只……紧接着,更为复杂的三极管也在无数次失败后,被他们磕磕绊绊地制造了出来。虽然这些“土制”电子管个头傻大,性能堪忧,但它们毕竟是“能用”的。
利用这些自制的电子管,辅以从缴获的日军电台和废旧收音机上拆下来的部分堪用零件,陆沉和林浩团队参照图纸,开始组装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根据地造”无线电收发报机。
发报机部分相对简单,他们选择了一种结构更为原始的火花式发报机。这种发报机利用高压电火花产生振荡电磁波,虽然效率低下,干扰巨大,但胜在结构简单,对元器件要求不高。
接收机则要复杂得多。最初他们尝试制作矿石收音机,但灵敏度太低,几乎收不到任何有效信号。最后,还是在陆沉的指导和【虚拟实验室】的帮助下,利用他们好不容易造出来的几只三极管,成功组装出了一台简陋的电子管再生式接收机。这台接收机,与其说是个机器,不如说是一堆用木板和铜线胡乱固定在一起的零件集合体,上面布满了各种旋钮和接线柱,看起来滑稽又可怜。
测试的日子到了。一部发报机被安置在兵工厂的“实验室”,另一部接收机则被小心翼翼地运到了三里外的赵钢的保卫部办公室。中间没有任何有线连接。
“林浩,准备好了吗?”陆沉拿着一部手摇电话,接通了保卫部。
“报告陆厂长,接收机己架设完毕,天线也拉好了,就等你们的信号了!”电话那头传来赵钢略带激动的声音,旁边似乎还有不少人屏息等待。
“好!林浩,开始发报!内容,就发‘人民必胜’!”
“是!”林浩深吸一口气,坐在那台简陋的发报机前,戴上耳机,调整了一下呼吸,然后果断地按下了电键。
“滴—滴滴—滴— 嗒—嗒—嗒 滴—滴—嗒—滴 嗒—嗒—滴—滴……”
单调而富有节奏的电码声,第一次从根据地自己制造的机器中发出,通过简陋的天线,转化为无形的电波,向着远方传播。
兵工厂这边,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奇迹的发生。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陆沉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这套系统太简陋了,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失败。
突然,电话里传来了赵钢压抑不住的狂喜呼喊:“收到了!收到了!陆厂长!我们收到了!‘人民必胜’!一字不差!声音清晰得很!”
“轰!”兵工厂的实验室里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林浩和他的组员们互相拥抱着,又蹦又跳,几个年轻的战士甚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细微的“滴滴答答”声,跨越了空间的阻隔,如同打通了根据地的任督二脉,预示着指挥体系即将迎来一场深刻的革命!
陆沉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拍了拍林浩的肩膀:“好样的!你们是根据地的功臣!”
赵钢那边更是乐开了花,对着那台“土疙瘩”接收机左看右看,稀罕得不行:“乖乖,这玩意儿可真是神了!以后指挥打仗,可就方便多了!”他甚至开玩笑说,以后要给这电台配个警卫班,比保卫他这个部长还重要。
然而,喜悦过后,陆沉很快冷静下来。他深知,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这种火花式发报机和再生式接收机的通讯距离非常有限,顶多覆盖十几里方圆,而且抗干扰能力极差,功率也不稳定。更重要的是,无线电通讯一旦被敌人截获并破译,后果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