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比如迫击炮的制造,如何在缺乏精密机床的情况下,依靠老工人的经验和巧手,加工出合格的炮管膛线;比如野战医院如何利用本土草药处理常见病,节约宝贵的西药。
他的经验,特别是那种敢想敢干、灵活变通的思路,也给了延安的同志们不少启发。而延安在组织建设、政治思想工作、以及人才梯队培养方面的成熟经验,更是让周淮安感觉茅塞顿开,仿佛眼前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一切有用的知识。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视野的极大开阔,许多以前想不明白或者觉得遥不可及的事情,在这里似乎找到了方向。
就在他以为此次延安之行即将圆满结束,准备将所学带回根据地大展拳脚之际,总部的一位首长在一次非正式的谈话中,向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可能性。
“淮安同志,你的能力,我们都看在眼里。你在根据地搞的风生水起,说明你是个有想法、有办法、能干事的人才。”首长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目前,延安和各个根据地,都面临着许多共性的难题,尤其是在药品和一些关键技术设备方面。我们觉得,你那个‘特殊渠道’,或许能在更高层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周淮安心头一跳,他知道,这是总部对他能力的极大肯定。
与此同时,他发现自从来到延安,接触到的人和事层级更高之后,脑海中的系统商城似乎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一些以前呈现灰色、标注着“权限不足”或“区域限制”的商品,如今悄然解锁。其中,甚至包括一些他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具有战略价值的初级技术资料包和更精确的区域性情报权限。比如,他瞥见了“青霉菌菌种改良初级理论”、“合成氨工艺流程简述”等字眼,虽然价格依旧高昂到让他咋舌,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是留在延安,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施展拳脚,利用系统解锁的更高权限,为整个抗日事业做出更首接的贡献?还是返回自己一手拉扯起来的根据地,继续深耕细作,将那里打造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
首长的目光带着期许,言语中也流露出希望他能留下,在总部层面负责一部分技术攻关或物资统筹工作的意愿。这对他个人而言,无疑是一条更高更快的晋升之路。
然而,一想到根据地那些淳朴的战士,想到王师傅、老赵他们期盼的眼神,想到那门刚刚试射成功的“边区造一式”迫击炮,想到那片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土地,周淮安的心又变得沉甸甸的。
延安,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他。但根据地的责任,如同最坚韧的缆绳,将他牢牢牵绊。
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周淮安站在窑洞前,望着远处宝塔山模糊的轮廓,以及夜空中闪烁的星辰,陷入了长久的沉思。新的使命和未知的挑战,如同两条岔路,在他面前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