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最后一个问题: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后记里写的那段吗?
恩,其实最大目的,就是博读者一笑。′卡/卡¨暁¨税¨罔? +追¢罪^薪*蟑-劫-我永远的精神偶像程益中先生不惜降低品位,夸我的书专治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的幸福感缺乏症患者,我很感动,他完全拔高了我的书的价值,不过我确实一直在追求让自己更有趣——对我来说,无趣就是万恶之源——当然,很多时候,也就是我自high,旁人默默地在心里说,靠,傻逼。
恕我直言,历史教材才是误区(答《新商报》记者问)
1.你的《圣人请卸妆》中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故事完全符合历史记载吗?如何在尊重史实的情况下用幽默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这个度,你如何把握?
我在这本书的序里写过,80%的故事是出自于历史资料的,20%是我个人化的想象、渲染和诠释。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所谓幽默,就是换一个角度去看待既定的事,伍迪·艾伦说,“我上一次进入女人身体是参观自由女神像”——谁说自由女神像不是有血有肉的女人?我写墨子、杜甫、纪晓岚、郑板桥这些古人,就是从史料中提炼出一些有趣的、可疑的、分裂的元素,加上自己的演绎,提供给大家一种可能性——至于尺度,老实说我也不会把握,人家说我重口味的时候,我有时候还觉得自己很无辜,只是说的人多了,我也只好“从善如流”地承认了。+x-k,a¢n+s¢h-u+j_u?n+.~c\o¢m^
2.看到你书后列出的参考书目,数量令人钦佩,是什么原因,或者说灵感让你从那枯燥的经史典籍中找到可以调侃的历史故事?
原因?我天生没心没肺,喜欢从平淡的事、无聊的事甚至是倒霉的事当中寻找乐趣。4岁时我跟外公去逛街,我走丢了,完全不害怕,跟卖糖葫芦串的人聊天,人家还白送我一串,我一路逛遍所有地摊,看小人书、称体重、观摩棉花糖制作过程,玩得超high,妈妈找到我的时候,抱着我眼泪直流,我还奇怪,我在外面玩的这段时间,家里出什么事了?5岁时得猩红热住院1个月,爸爸妈妈白天都要上班,我一个人在医院,每天就盼着打三次针,把打针当游戏玩。\我¢的,书^城′ \已\发?布.最!薪`漳\結¨中学时觉得历史教材太生硬了,我把每一章都画成绘本,在同学间传阅。读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我写了很多正经论文,研究生论文是《玄学本体论与阮籍诗歌》,答辩时教授们直接承认,太高深了,他们看不懂,事实上,把文章写得让人读不懂是很容易的事,海量实用专业词汇即可,写得好玩却不那么容易——把正经事变成游戏,将枯燥变成趣味,这就是我的乐趣之一,也是我反抗枯燥、调戏正经事的一种方法吧。
3.近一年,讲述帝王后宫的电视剧着实火,即使集数越来越长也挡不住大众的追看。电视剧用镜头调侃历史,而你用文字笑侃历史,不担心这样做会带入人们走进历史误区吗?
走进历史误区,总比和历史老死不相往来好——因为工作原因,我常跟香港学者们交流,对于内地历史热——易中天、当年明月的书能畅销,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能火爆,他们非常羡慕,因为内地观众至少对这个世界曾经发生过什么还保留了一点点知识上的好奇。而在香港,这种好奇心已经成为稀缺的存在了,只有如何赚钱、如何保命(养生)的书才能流行。
事实上中国人是非常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崇尚的是经验主义哲学,“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的教育是有先天优势的,但为什么大家会受历史题材电视剧和各种历史演绎文影响颇深?因为我们主流的历史教材完全是行政历史,板着脸孔,一股说教味,让人敬而远之,如果主流的历史教材和历史读物能放低姿态、减少说教、增强可读性、说点人话,又何惧大家不能形成成熟的历史观?我们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历史教材去教2012年的新人类,完全不考虑信息时代他们对知识的吸收模式和兴趣特点,又怎能责怪非主流媒介太具诱惑?——好莱坞大片能在炫目的视觉特效和跌宕起伏的故事中植入真善美的价值观,洗脑也是需要专业技术的,这一点我们的官方应该好好学学。
其实,何为误区?我怎么觉得历史教材才是误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真正的历史是充满了绯闻、八卦、性、暴力、乱伦、阴谋……别以为这些是野史,从二十四史里截取若干段落,其流氓程度不输金瓶梅。
4.错把戏说当历史,很多史学家都站出来反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