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沉深知这一点。他参考了之前缴获的日军九西式90毫米迫击炮榴弹和八九式掷弹筒榴弹的设计,开始着手绘制82毫米迫击炮弹的图纸。
炮弹主要由弹体、尾翼、引信和发射药筒组成。弹体的铸造相对容易一些,兵工厂己经有了一定的铸铁经验。尾翼的加工,则需要薄钢板冲压和焊接,这对于钳工和钣金工来说,也是不小的考验。
最难的,还是引信。引信是炮弹的“大脑”,结构复杂精密,既要保证发射和飞行过程中的安全,又要在命中目标时可靠起爆。根据地缺乏精密加工设备和合格的火工品材料,想要独立制造出合格的引信,简首是天方夜谭。
陆沉眉头紧锁,他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先仿制结构相对简单的瞬发引信,或者尝试修复利用缴获的日军炮弹引信。这虽然不是长久之计,但至少能让炮弹先“响起来”。
日子在紧张忙碌的攻关中一天天过去。老铁叔的炼钢炉旁,日夜炉火通明,他和徒弟们反复试验着不同的配料和冶炼工艺,希望能找到一种适合制造炮管的“土法合金钢”。机加工车间里,“先锋二号”的轰鸣声中,老齐带着技术员们,小心翼翼地在一段段废弃钢料上进行着炮管内膛的试加工,废品堆积如山,但经验也在一点点积累。
终于,在一个傍晚,老铁叔满身油污,却一脸兴奋地冲进了陆沉的办公室,手里举着一根黑乎乎的钢锭。
“陆工!成了!成了!俺们用新法子炼出来的钢,经过初步锻打和淬火,强度比以前的料子高出至少三成!”老铁叔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
陆沉接过那根还带着余温的钢锭,仔细端详着。虽然外观粗糙,但他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潜力。他立刻安排人手,对这批新钢材进行了紧急的性能测试。结果令人振奋,虽然距离图纸上要求的特种炮钢还有差距,但其强度和韧性,己经勉强达到了简化版迫击炮炮管的最低要求!
“太好了!老铁叔,你们立了大功!”陆沉激动地拍着老铁叔的肩膀。
有了合格的钢材,炮管的试制工作立刻全面展开。经过数次失败和改进,第一根勉强合格的82毫米迫击炮炮管毛坯,终于在“先锋二号”车床上初步加工完成,并通过了初步的液压强度测试!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整个兵工厂,工人们欢欣鼓舞。虽然只是一根毛坯管,但它预示着,根据地拥有自己的“战争之神”,己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为了加快迫击炮的研发进度,陆沉从根据地主力部队中,挑选了几名有经验的老炮兵,又从后方识字的青年中,挑选了几个对物理和机械感兴趣的知识青年,组建了一个临时的迫击炮研发与试制小组。他亲自担任组长,白天带着大家一起研究图纸,攻克技术难题,晚上则给他们讲解迫击炮的原理和操作要领。小小的兵工厂,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研发迫击炮的同时,陆沉也没有忘记对“暴风一号”通用机枪的改进。上次兵工厂保卫战中暴露出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他重新设计了枪管的固定卡榫,使其能够更快速地拆卸和更换;同时,在枪管外部增加了环状散热片的数量和面积,以提高散热效率,延长持续射击时间。改进后的“暴风一号”,虽然重量略有增加,但整体性能和战场适应性,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迫击炮的研制,并非一帆风顺。炮管的问题初步解决后,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迫击炮的底座和支架,看起来结构简单,就是一块钢板和几根钢管的组合。但如何保证它们在射击时能够承受巨大的后坐力,保持稳定,并且能够快速、精确地调整射角和方向,却大有学问。最初几次试制的底座,在试射时要么发生移位,要么就是支架变形,根本无法保证射击精度。
与此同时,炮弹引信的可靠性,也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众人头顶。几次试爆,都出现了哑火或者早炸的现象,让负责试制引信小组的成员们愁眉不展。
黑石沟的灯火,依旧夜夜通明。新的挑战,正等待着陆沉和他的团队去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