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山政委留下了一个班的战士,由一名姓王的班长带领,在溶洞附近驻扎下来,名义上是执行侦察任务,实际上是近距离观察和“保护”这个神秘的“红星根据地”。?三·8,墈¨书¨旺+ ^蕞·薪.蟑_結*哽~鑫!哙~他们带来的补给很少,显然是临时决定,而且游击队自身的条件也十分艰苦。
李班长是个沉默寡言但眼神锐利的老兵,他每天都带着战士们在周边巡逻,对溶洞区域的地形进行了详细勘察。同时,他们也对兵工厂的运作保持着高度关注,虽然不首接干涉,但那份审视的目光,让根据地的每个人都能感觉到。
陆沉理解这种审视,他让兵工厂的生产更加公开透明(在不暴露系统核心技术的前提下),让战士们和少年兵与李班长他们的战士多接触,分享食物,交流经验。赵参谋则主动与李班长沟通,介绍根据地的情况,解答他们的疑问。
然而,游击队的活动,尤其是一个班的兵力在这一带频繁出现,很快就引起了敌军的注意。?兰^兰¨文`学` ?首*发~这片区域本就是敌军重点“清剿”的对象,游击队的出现,无疑是往平静的水面扔了一块石头。
几天后,侦察的少年兵和李班长的战士几乎同时发回了情报:敌军正在集结,规模不大,但目标明确,正是冲着游击队和溶洞区域来的。
系统提示适时响起:【敌军清剿行动开始,协助红军游击队粉碎敌军攻势。】
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也是一个巨大的风险。如果失败,不仅游击队危险,红星根据地也将暴露无遗。但如果成功,这将是赢得李政委及背后组织信任的最佳实战证明。
李铁山政委很快通过电台与李班长取得联系,得知了敌情。他判断敌军是想趁游击队立足未稳,进行一次快速打击。游击队主力距离尚远,无法及时赶到。李班长这个班,加上红星根据地这支队伍,兵力上处于劣势,武器装备也参差不齐。¨小?税?C-M′S_ ~庚¨薪¢罪~全.
溶洞内,气氛再次紧张起来。
陆沉找到李班长,开门见山地说:“李班长,敌军来了。这是我们证明自己的机会。”
李班长看着陆沉,眼神复杂。他亲眼见过兵工厂的武器威力,心中早有震撼,但作为一个老兵,他深知战场瞬息万变,再好的武器也需要合适的战术和坚定的战士。
“陆同志,我们游击队会尽力阻击。”李班长说,“但敌军人数占优,火力也不弱。”
“我们可以提供武器支援!”陆沉立刻说,“手榴弹、地雷,我们兵工厂可以紧急生产一批。而且,我对这里的地形比较熟悉,可以协助你们布置防御阵地。”
李班长有些迟疑。让一支来历不明的队伍协助布置防御,这不符合常规。但他想到那些武器的威力,又想到己方兵力的不足,最终咬了咬牙:“好!我相信你们一次!我们需要大量的爆炸物,特别是地雷!”
决定一下,兵工厂立刻进入紧急生产状态。炉火烧得更旺,战士们和少年兵们放弃休息,通宵达旦地赶制地雷和手榴弹。陆沉亲自指导,确保每一颗地雷、每一枚手榴弹都能发挥最大效用。
同时,陆沉和赵参谋带着李班长和他的战士,以及根据地的老兵,来到溶洞外预设的防御区域。陆沉结合系统提供的信息和实地地形,提出了一个防御方案:利用山区的复杂地形,将敌军引入预设的雷区和火力交叉点,用爆炸物打乱敌军阵型,再结合近距离的手榴弹和步枪射击,最大化杀伤敌人。
这个方案有很多地方是李班长从未听过的,比如如此大规模地使用地雷进行区域封锁,比如火力点的布置方式。李班长听得半信半疑,但他看到陆沉在讲解时的自信和对地形的精准判断,最终还是决定采纳大部分建议。
“这是把宝押在你们的武器上了。”李班长看着陆沉,语气复杂。
“请放心,李班长。”陆沉认真地说,“我们的武器不会让你们失望。”
根据地的战士们和游击队的战士们一起行动,在陆沉的指导下,将赶制出来的地雷小心翼翼地布设在敌军可能经过的几条小路上和山坡上。然后,他们又在有利位置构建了隐蔽的火力点,堆砌简单的工事。赵参谋和老兵们则根据经验,对防御细节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少年兵们负责侦察和传递信息。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敌军进入陷阱。山风呼啸,带着大战前的肃杀。这是红星根据地第一次与正规红军并肩作战,也是陆沉团队融入红军的关键一役。所有人都知道,这一仗的胜负,将决定他们的未来。
敌军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