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的凹地作为炼炉场。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溶洞基地都围绕着“炼钢”这个目标高速运转起来。老兵带着精干的战士负责开采和运输矿石、煤炭。李铁锤则带着几个手脚勤快的年轻人,按照陆沉画出的图纸,用山里寻来的耐火土、石块,叮叮当当地开始砌筑炉体。周猴子则发挥他灵活的优势,西处搜集可以用来制作鼓风设备(风箱)的兽皮、木材等。
搭建炉子的过程并不顺利。耐火材料不足,他们就用普通山石混合黏土,希望能扛住高温。没有大型鼓风设备,李铁锤就参照古法,设计了一个由多人轮流踩踏的巨型人力风箱,希望能提供足够的氧气。
几天下来,一座造型有些古怪,但看起来还算结实的土高炉(更准确地说是小型鼓风炉)拔地而起。炉身不高,约莫两米左右,用石块和黄泥糊成,下方留有出铁口和出渣口,侧面则是鼓风口。
第一次试炼,在众人的期盼中开始。陆沉亲自指挥,按照一定的比例将焙烧过的铁矿石和煤炭分层加入炉内。点火后,浓烟滚滚,火光熊熊。李铁锤带着几个小伙子,汗流浃背地踩动着人力风箱,发出“呼哧呼哧”的沉重喘息声。
炉温在缓慢上升,但似乎总也达不到理想的温度。几个小时过去,当他们敲开出铁口时,流出来的却并非众人期待的铁水,而是一些半熔融状态的、夹杂着大量杂质的黑色块状物。
“失败了……”李铁锤看着那堆乌漆嘛黑的炉渣,有些泄气地一屁股坐在地上,满脸的汗水和烟灰。其他参与的战士也都垂头丧气,忙活了半天,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陆沉拿起一块尚有余温的“产品”,仔细观察。这东西与其说是铁,不如说是烧结在一起的矿渣和少量被还原的海绵铁。他皱了皱眉,失败是意料之中的,土法炼钢本就成功率极低。
“问题出在哪里?”陆沉开始复盘,“炉温不够,这是肯定的。我们的煤炭质量不行,人力鼓风的效率也有限。另外,矿石的预处理可能也不够充分,里面的硫、磷等有害杂质去除得不干净。”
他调出系统,仔细研究那份残缺的无缝钢管冶炼技术。其中关于“低温还原焙烧”、“选择性造渣”等词汇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些技术,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设备简陋、原料劣质的不足。
“别灰心!”陆沉拍了拍手,吸引了众人的注意,“第一次失败很正常。我们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下次一定能行!”他指着那堆废渣,“这些也不是全无用处,至少证明我们的炉子能点起来,方向是对的。”
虽然过程艰辛,结果也令人沮丧,但陆沉平静而坚定的语气,以及他展现出的专业分析能力,让众人原本有些动摇的信心又重新凝聚起来。他们相信,在陆沉的带领下,这炉火,迟早能炼出真正的钢来。夜晚,陆沉独自对着那份残缺的技术图纸和系统界面苦苦思索,结合第一次失败的经验,在脑海中不断推演着改进方案,寻找着土法炼钢与系统技术之间的最佳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