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击战大获全胜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整个晋西北。-比·奇?中-蚊-枉? /蕪,错.内\容`周淮安的名字,继平安县城之后,再一次成了传奇。独立团的参谋长,不仅能策划攻城拔寨的奇谋,还能在野战中把日军精锐运输队像包饺子一样轻松解决。一时间,周淮安在根据地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
这种声望带来的首接“福利”,便是办事效率的极大提升。以前需要层层上报、反复协调的事情,现在往往只需要周淮安一个招呼,或者递上一张他亲笔签名的条子,就能一路绿灯。各根据地、各部队之间传递情报,共享有限的资源,只要涉及到独立团,尤其是涉及到周淮安,都会得到优先处理。甚至有其他根据地的干部,千里迢迢跑来独立团,点名要找周参谋长“取经”,希望能学到一招半式,回去改善自己部队的窘境。
对于这些慕名而来的人,周淮安并不藏私,他将那些经过“本土化”处理的教材,在得到李云龙和赵刚的同意后,有选择地进行了小范围的分享。当然,核心的系统黑科技,他依旧守口如瓶。饶是如此,那些基础的战场测绘、爆破技巧、小部队战术配合等知识,也足以让那些求知若渴的干部们如获至宝。
声望的提升,也让周淮安在系统中的权限似乎有所松动。他发现,在系统商城里,除了首接兑换物资和技术手册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选项。其中一项,便是可以花费一笔不菲的银元,“聘请”虚拟的初级工程师。,天`禧^晓′税¢罔· \追?罪/辛/蟑·结.这些工程师并非实体,而是以一种信息流的形式存在,可以在特定时间内,为根据地的简易兵工厂提供技术指导,优化生产流程,甚至改进一些现有装备的性能。比如,如何提高复装子弹的合格率,如何利用现有材料制作更稳定的炸药,如何小幅度提升土制手榴弹的威力等等。
更让周淮安感兴趣的是,系统还开放了购买更精确战略情报的权限。以往的情报,多是战术层面的,比如某个据点的兵力部署,某支小部队的动向。而现在,只要支付足够的银元,甚至可以购买到日军师团一级主力部队的调动计划、后勤补给线路图等战略级别的情报。这对八路军而言,无异于在漆黑的战场上点亮了一盏探照灯。
李云龙这几天走路都带风,独立团的威名,几乎盖过了所有主力团。总部首长在电话里把他好一顿表扬,说独立团现在是晋西北的一把尖刀,让小鬼子闻风丧胆。老李嘴上谦虚着“都是总部的英明领导,都是同志们的奋勇杀敌”,心里却乐开了花,尤其是看到周淮安把那些以前对他爱答不理的友军干部们指点得一愣一愣,还个个感恩戴德的样子,他就觉得脸上有光。
不过,幸福的背后,也隐藏着烦恼。独立团风头太盛,自然成了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李云龙也清楚,小鬼子吃了这么大的亏,绝不会善罢甘休,更猛烈的报复随时可能到来。他一边享受着胜利的荣光,一边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d.u_o′x^i~a?o?s+h_u`o·.′c^o~m¨
攻坚小组的成功,以及伏击战的辉煌胜利,虽然极大地提升了士气,但也消耗了独立团不少元气。弹药、药品、粮食,每一项都是巨大的开支。周淮安的系统商城虽然能补充,但银元的消耗也是惊人的。上次伏击战,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兑换了不少TNT炸药和精确的起爆装置,银元储备肉眼可见地少了一大截。面对未来可能更大规模的战斗,他必须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就在独立团上下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一份加急情报送到了周淮安的案头。这是他通过系统花费一笔银元购买的“区域动态监测”服务,能够提前预警较大规模的敌军异动。情报显示,日军华北方面军似乎正在秘密调集兵力,目标区域虽然尚未完全明确,但种种迹象表明,一场针对晋西北根据地,特别是独立团活动区域的大规模“扫荡”或“围剿”,正在酝酿之中,其规模和强度,可能远超以往。
胜利的喜悦,也带来了一些不易察觉的负面影响。部分战士,尤其是那些参加了平安县城攻坚战和此次伏击战的老兵,开始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觉得小鬼子也不过如此。更有甚者,对周淮安产生了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和依赖,认为只要有周参谋长在,就没有打不赢的仗,攻不破的城。
赵刚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苗头。他在一次团党委会上,严肃地指出了这个问题:“同志们,胜利是值得高兴,但我们绝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骄兵必败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尤其是对周参谋长的个人依赖,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