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处理起来非常棘手。我们……我们没有太好的器械,也没有处理这种复杂骨折的万全把握。”他顿了顿,有些不好意思地搓着手,“您看,您那里……有没有什么……嗯,更先进的法子?”
周淮安明白他的意思。外科手术,特别是骨科,对无菌条件、器械、以及医生的技术要求都极高。他沉吟片刻,脑中飞快地盘算着。系统商城里倒是有一些骨科手术的教学视频和图谱,甚至还有一些基础的骨科器械,但首接拿出来,太过惊世骇俗。
“张医生,别急。”周淮安拍了拍他的肩膀,“办法总比困难多。关于骨折的处理,我倒是从一些西医的书籍上看到过一些方法,或许可以借鉴。比如,彻底清创,确保没有异物和坏死组织;骨折复位后,需要进行牢固的内固定或者外固定,防止移位;术后还要注意引流,防止再次感染。”
他一边说,一边在纸上简单地画着示意图,将一些现代骨科的基本原则,用当时能够理解的语言巧妙地表达出来。比如“无菌操作”的重要性,他会强调“所有接触伤口的东西,都要用开水煮沸,用酒精擦拭,操作时要戴口罩帽子,尽量减少说话”,这些在当时己经是相当超前的理念了。
随后几天,周淮安“借阅”给张医生几张模糊不清的“西医骨科手术图谱”,自然是经过系统处理,抹去了过于现代痕迹的【骨科手术要点图解】。他还“偶然”在自己的“缴获物资”中,翻找出几把特殊形状的“进口手术钳”和几根“特制钢针”,其实是系统出品的基础骨科器械。
张医生如获至宝,召集了医院里最有经验的几位外科医生,包括一位曾经在教会医院学习过的老医生,日夜研究周淮安提供的“资料”和“器械”。他们结合刘政委的具体伤情,反复推演手术方案,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讨论了无数遍。周淮安也时不时以“外行参谋”的身份参与讨论,巧妙地引导他们向更科学、更安全的方向思考。
手术的日子定在了一个相对晴朗的上午。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手术室进行了最彻底的打扫和消毒,所有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都换上了浆洗得发白的“手术衣”,戴上了口罩和帽子。气氛紧张而肃穆。
周淮安没有进入手术室,他知道,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他能做的,就是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他站在手术室外,默默等待。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手术室内,灯光下,张医生和他的团队全神贯注,汗水浸湿了他们的额头和后背。清创、复位、固定……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力求精准。周淮安提供的“特制钢针”和“手术钳”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骨折的固定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稳固。
不知过了多久,手术室的门终于打开了。张医生走了出来,虽然满脸疲惫,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对着焦急等待的周淮安和闻讯赶来的几位领导,重重地点了点头:“手术……成功了!刘政委的骨折处理得非常顺利,出血也控制住了!他己经彻底脱离生命危险了!”
“太好了!”人群中爆发出压抑的欢呼声。周淮安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中的一块大石终于落了地。医学奇迹,在众人的努力下,再次上演。
术后的康复护理同样关键。野战医院的医护人员们展现出了高度的责任心和细致入微的照料。她们严格按照周淮安“强调”的护理要点,定时给刘政委翻身、拍背,清洁伤口,观察引流情况,鼓励他进行适当的肢体活动。在她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刘政委的身体一天天好转起来。
半个月后,根据地的最高领导亲自来到野战医院探望刘政委。当看到原本生命垂危的刘政委,如今虽然还躺在病床上,但精神矍铄,谈笑风生,右腿和左臂的夹板也换成了更科学的固定方式,领导同志激动不己。
他紧紧握着张医生的手,又转向周淮安,由衷地赞叹道:“张医生,周政委,同志们,你们辛苦了!你们不仅把刘政委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啊!你们是根据地的‘妙手回春,活菩萨’!”
“妙手回春,活菩萨!”这个称赞,迅速在根据地传扬开来。野战医院成功救治刘政委的消息,像一阵春风,吹遍了根据地的每一个角落。周淮安的名字,再一次被人们传颂。以前,他是能搞来粮食布匹,让大家吃饱穿暖的“财神爷”;现在,他更是能拿出救命神药,指导救治重伤员的“活菩萨”。他在根据地军民心中的威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盛名之下,新的压力也随之而来。越来越多的伤员,甚至一些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