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117 结发
◎可叹!终究是一个人承担了所有!◎
蒲松龄听到莫郁这句话, 浑身不由得一震。
他现在已经不再关心到底为何这位林家小公子居然能够知道关於他还有他们家人的这么多事儿了。
一旦接受了这位小公子“并非凡人”的设定,很多原本应该觉得匪夷所思的事儿都显得十分顺理成章起来。
毕竟他本来也就喜欢这些奇奇怪怪的事件,当然接受度也就超高啦。
却魅之后, 蒲老师看着莫郁也就愈发亲切, 倒也真是认真听起莫郁心声外放的那些话来了。
之前莫郁说他的那本儿《聊斋志异》在后世会成为广为流传的名着已经很是让蒲老师心潮澎湃, 然后莫郁又说他的科举之路这辈子都不会顺又让他不胜唏嘘——好在蒲老师都已经是这把年纪,其实这辈子的科举之路结局如何也已经尘埃落定。
谁家有六十五,哦,不对是七十岁的举人啊。
什么?
你说本朝那位年纪超大的丶去年才中了状元的王式丹?
虽然去年他高中状元的时候已经五十八周岁了,可以说是相当高龄了, 不愧是号称“大清最年长状元”而载入史册的人物。
但就算如此,这位王状元中举的时候也比蒲老师现在的岁数年轻多了,按照他参加殿试的年纪推算,他中举的时候至少已经五十七周岁了。
但是他中秀才的年纪是二十七周岁。
所以这位王状元也是一连考了三十年乡试都没有中, 的确跟蒲老师的遭遇很是相似。
这位王状元的才华毋庸置疑是非常出众的,不然也不会中举之后, 连中会元和状元。甚至还有小道消息称,王状元中举那次的卷子,考官初评也是第一名来着, 就是后来被人覆评了一下, 被换成了第一名。
但是新换上去的那一位的试卷远远比不上王状元的,甚至都有人专门为了这件事儿而做了一首诗, 替王状元惋惜——他原本应该是乡试的解元的,这样就是又一个“连中三元”的神话了。
想一想屡试不第三十年到“最年长状元”加上“连中三元”,该会是多么完美的神话呀。
而且这得多高的才华丶多强的气运才能达到呢!
就这样的天选之子还被康师傅嫌弃得不行, 说人家是“聋子”, 根本没有得到什么重用, 何况是年纪已经六十五岁了的蒲老师?
所以说,科举这条路是基本上没戏了。
这都是蒲老师自己都能预料到结果的事儿,所以哪怕是被莫郁的心声提及,他也没有啥特别的反应。
然而说完了这些事儿之后,到了现在终於开始说家庭了。没想到莫郁别的都没有说,居然一下子就提到了他的夫人……这就,有点儿让蒲老师汗流浃背了。
的确这么多年来,哪怕蒲老师一生文采风流爱自由,但是到了晚年,他也不得不承认,他这一生中最对不住的就是他的发妻了。
蒲老师的妻子刘氏夫人,跟他是同乡,也是出自读书人家,乃是秀才之女。
从蒲老师十八岁丶刘氏十五岁两个人成婚的时候开始,他们夫妇两人一直都是聚少离多,如今成亲已经有快五十年的时间了,但他们两人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却满打满算估计连个十年都没有。
四十岁之前,蒲老师的生活重心都在刻苦攻读丶努力科举上。
十九岁的时候他就中了秀才,还是头名,这种时候,不管是什么性格丶什么爱好的事儿都得往后头靠一靠,他肯定是要乘胜追击,继续考科考的。
虽然说,这期间,蒲老师的长子出世,但是也没耽误他的科举大业。他还是该去州府参加乡试就去州府参加乡试,根本不会为这些“家庭琐事”停留。
於是在他的长子刚刚满月之后,他就离开了家,远赴州府准备次年的秋闱。
当然蒲老师提前了这么长的时间提前去州府,打着肯定是温书备考的名号,只不过到底有没有温书,温得什么书,谁也不知道。
反正后来大家知道的是,蒲老师就是在这一年跟两三个好友搞了一个诗社,偶尔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小文章,也就是后来写作《聊斋志异》的契机。
因为蒲老师的这些萌芽状态的小故事十分有趣儿,常常让友人们看到捧腹大笑,或者是潸然泪下,根本就停不下来。所以他写得高兴,友人们也看得开心,这事儿就这么着一直坚持了下来。
可以说,这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