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059 受教
◎努力!不然大清就要亡了!◎
没有想到这位看着很是慈祥的白胡子老太傅居然是这么一个路数, 还真是人不可貌相丶海水不可斗量呀。
骤然被如此灵魂拷问,莫郁有点儿发懵,不过好歹他也是在现世当过社畜打工人的, 应付个把小场面还是没有啥大问题的。
不就是上课被点名回答一下问题吗?
小事情。
听我慢慢给你编……啊不是, 是答嗷。
为了避免感觉太过於像是胡诌, 莫郁还是稍微沈吟了片刻才开口回答的。
答案当然是他胡诌出来的啦。
虽然他是个穿越者没错,但是就算是在现世里头他也不过就是个普通人罢了。
出身於普普通通的家庭,不管干啥都是普普通通丶马马虎虎,按部就班地从小学读到中学,成绩不好也不坏, 然后读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找了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
原本一切都该如此普普通通,谁知道一睁开眼就穿进了红楼世界, 变成了黛玉她亲弟呢。
真是世事难料啊。
不过没关系,死都不怕, 那还就真是没有啥事儿好怕啦。
而且现在不是还没死呢嘛,那不赶紧多作作死,免得赶明儿万一真死了就没机会了……
莫郁默默给自己打了打气, 努力在脸上露出一个饱含深意的微笑来, 然后才装模作样丶故作高深地对着白胡子老太傅道:“太傅可听说过‘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老太傅一听这个,倒是楞了。
“有教无类”他倒是知道, 这“因材施教”他还真的没有听说过。
本着不懂就问的大无畏求知精神,白胡子的老太傅对莫郁的态度愈发尊敬,十分诚恳地向着他请教起来:
“请教林小公子, 何谓‘因材施教’?不知与孔夫子所言‘有教无类’可有干系?”
其实不怪老太傅如此反应, 就连莫郁也说不上来这“因材施教”到底是出自何出处。
好在他不知道也不要紧, 有知道的呀?
莫郁这个念头还没有在脑子里头转过半圈儿呢,系统零零六的职业病就发作了,又开始主动上线,冒充点读机,劈里啪啦给莫郁显示起这个“因材施教”的出处来。
原来这个词儿最早是从清末某位大学者的着作文集里头扒拉出来的。
晚清时期,得有多晚呢?那都到了光绪朝了,的确是够晚的了。
那个时候因为某位老佛爷的活跃,以及满朝上下各个层面上的瞎作死,大清眼看着就要亡了,很多现代先进思想也渐渐开始萌芽了。
也就是这种时候,文化教育才会出现这样开明的思想。
前期的教育就不说啥了,除了让人往八股文儿上使劲儿,一点儿实用性丶技术性都不讲的。
其实在教育的理念上,孔老夫子那个时候反倒还是非常开明的。
老太傅提起的那个“有教无类”的观点就正是孔老夫子提出来的。要么怎么说人家老太傅那些个书不是白读的呢?
哪怕是从来没有听过的词儿,也能靠着丰富的知识积累想到一个沾边儿的……
这“因材施教”还真的跟“有教无类”有点儿关系。
“有教无类”说的是不管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丶有种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也能进步的意思。
“因材施教”则更加强调应该根据每个人自己的天赋来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教育。
这就更侧重对教育者的要求——你看啊,要做到“因材施教”,你首先得善於发现“材”吧?
简单来说就是要想把学生教育好,那就得先观察学生,弄清楚他的天赋到底是什么丶喜欢什么丶擅长做什么,如果连这个都看不出来,弄不清楚,那这么一通胡乱教育下来,效果很有可能会差强人意。
这个教育理念可以说是非常现代了。
根据系统零零六的推送信息,这个词儿最早出现在光绪朝的广东学者郑观应所着的《盛世危言》里。这个书其实是一本儿论文集,看名字就知道,是在末世危急的时候提出来的“警世”之言,主题就是“富强救国”。
这位郑先生早年接触过不少西方文化,思想十分开放,这本论文集是他的心血之作,听说从政治丶经济丶军事丶外交丶文化等等各种方面都提了不少好建议,本意是想